求职宝典

1.1 北京简介:

北京前景

根据《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(2004-2020)》对北京未来发展的目标与策略的阐述可以了解到,北京的定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,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家城市。

根据这样的定位,在未来北京将会是:

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。

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,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,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。

国家主要文化、新闻、出版、影视等机构所在地,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,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。

国家经济决策、管理,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,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,国家主要金融、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,高新技术创新、研发与生产基地。

国际著名旅游地、古都文化旅游,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。

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,国家铁路、公路枢纽。

由此可以得出,文化产业、金融产业、旅游产业、高科技产业在北京的发展空间非常大。

除此以外,北京将以生态健康为目标,确保生态安全。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,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,特别是与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合作,加强燕山、太行山山脉生态屏障建设。自然环境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。

 

地理位置

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,东经116度。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。北京的西、北和东北,群山环绕,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。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~60米,山地一般海拔1000~1500米,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,为北京市最高峰。境内贯穿五大河,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、北运河,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。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、东南低。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,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,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,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,人们称之为“北京弯”,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。综观北京地形,依山襟海,形势雄伟。诚如古人所言:“幽州之地,左环沧海,右拥太行,北枕居庸,南襟河济,诚天府之国”。

 

气候特点

北京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。年平均气温,平原地区为11~13℃,拔海800米以下的山区为9~11℃,高寒山区在3~5℃。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35~40℃之间。

年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-14~-20℃之间,1966年曾低到-27.4℃(大兴东黑垡);高山区低于-30℃。7月最热,月平均气温,平原地区为26℃左右;拔海800米以下的山区为21~25℃。1月最冷,月平均气温,平原地区为-4~-5℃;拔海800米以下山区为-6~-10℃。气温年较差为30~32℃。
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,东北部和西南部山前迎风坡地区为相对降水中心,在600~700毫米之间,西北部和北部深山区少于500毫米,平原及部分山区在500~600毫米之间。

夏季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3/4。夏季降水空间分布与全年类似:东北部和西南部山前迎风坡地区为相对降水中心,在450~500毫米之间,西北部和北部深山区少于400毫米,平原及部分山区在400~450毫米之间。

 

行政人口

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登记的常住人口为1961.2万人,其中,外来人口为704.5万人,占常住人口的35.9%。常住外来人口中,男性382.7万人,占54.3%;女性321.8万人,占45.7%,性别比为118.9。

分区县看,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常住外来人口超过百万,分别为151.5万人和125.6万人,分别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21.5%和17.8%。与2000年相比,朝阳区常住外来人口占全市的比重上升了1.2个百分点,海淀区下降了5.3个百分点。昌平区、丰台区和大兴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在50万-100万之间,分别为84.7万人、81.3万人和64.4万人,分别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12.0%、11.5%和9.1%,昌平跃居成为常住外来人口的第三大区。东城区、西城区、石景山区、房山区、通州区、顺义区和怀柔区的常住外来人口在10万-50万人之间,其余区县的常住外来人口不足10万人。

 

历史文化

距今70万年,北京猿人生活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的山洞里,北京是人类发源地之一。 
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。公元前十一世纪时,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。
春秋(公元前770年-前476年)中期,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,吞没了蓟,并迁都于蓟城。从这时起,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,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。据考古学家考证,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。  

公元938年,蓟城成为辽的陪都。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。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,所以改称南京,又叫燕京。一个多世纪以后,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,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,改名中都。

1214年,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,被迫迁都汴京(今河南开封),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。1267年,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。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。

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,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·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“世界莫能与比”的元大都。从此,北京取代了长安、洛阳、汴梁等古都的地位,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,并延续到明、清两代。

1911年10月10日,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,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。至此,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,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。在此后的30多年里,北京历经苦难: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,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;

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,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;抗日战争胜利后,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。苦难、屈辱、血泪,终于使人民起而抗争。

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北京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,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。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。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。北京是古老的,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古城,北京正以一个雄伟、奇丽、新鲜、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。

 

地方特色

1.6.1胡同

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,最早起源于元朝,“胡同”一词在蒙古语中是“小街巷”的意思。 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,数目达到7000余条,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。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,有的以人物命名,如文丞相胡同;有的以市场、商品命名,如金鱼胡同;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,如闷葫芦罐胡同等。

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,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;

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,全长6.5公里;

最短的胡同是一尺大街(今杨梅竹斜街西段),长不过十几米;

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,宽仅0.7米。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,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,要体验老北京的味道,胡同游是必不可少的。 雍容皇城 北京是一座千年古都,其建筑布局保留着最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特征:方正的、围绕一个中心点呈环型分布。每一个初到北京的人对这里笔直的大马路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,而当你从高空俯瞰北京城时,就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它的雍容华贵。 位于城市中心的就是著名的紫禁城——故宫,整个城市以一条自南而北长达7.5公里的中轴线为骨干,这条中轴线从永定门开始经正阳门到天安门,从天安门往北,进入紫禁城,从神武门出皇宫便是皇家园林景山,后到地安门,最后到钟楼、鼓楼。在这条线南端两侧修有天坛和先农坛,中部两侧有太庙和社稷坛。北京的现代城市建设也基本依照这一原则,虽然有了五条环路,但城市中心仍然未变。

1.6.2京剧

京剧是地道的中国国粹,深受京城老百姓的喜爱,走在北京的街头,经常可以听到路边传来抑扬顿挫的京戏段子。 1790年,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先后进京献艺,获得空前成功。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,于是,一种以徽调“二簧”和汉调“西皮”为主,兼收昆曲、秦腔、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,这就是京剧。

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,京剧在唱词、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,使用的二胡、京胡等乐器,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,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。京剧集歌唱、舞蹈、武打、音乐、美术、文学于一体,与西方歌剧有类似之处,所以被西方人称为“Peking Opera”。除京剧外, 北京还有双簧、相声、评书、杂技、京韵大鼓等,样样堪称国粹。

1.6.3四合院

中国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。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,在元代就已出现了。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,最为著名的当属恭王府。 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,里面的建筑布局,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,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。四合院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。

合院是个统称,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,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、小四合院、三合院之分。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,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,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,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。因此,只要关上大门,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。

《求职宝典》北京版

《北京求职宝典Word下载》

《北京求职宝典PDF下载》

Copyright©2006-2023应届毕业生网yjbys.com版权所有